삼국사기45-47권 2002/08/31 392
#45卷-00-00-00
三國史記卷第四十五.
輸忠定難靖國贊化同德功臣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守太保門下侍中判尙書吏禮部事集賢殿太學士監修國史上柱國致仕臣<金富軾>奉宣撰.
#45卷-列傳5-00-00
列傳第五.
<乙巴素>․<金后稷>․<祿眞>․<密友>․<紐由>․<明臨荅夫>․<昔于者{昔于老}>․<朴堤上>․<貴山>․<溫達>.
#45卷-列傳5-乙巴素-01
○<乙巴素>, <高句麗>人也. <國川王>時, 沛者<於畀留{於卑留}>․評者<左可慮>等, 皆以外戚擅權, 多行不義, 國人怨憤. 王怒欲誅之, <左可慮>等謀反, 王誅竄之. 遂下令曰: “近者, 官以寵授, 位非德進, 毒流百姓, 動我王家, 此寡人不明所致也. 今, 汝四部, 各擧賢良在下者.” 於是, 四部共擧東部<晏留>, 王徵之, 委以國政.
#45卷-列傳5-乙巴素-02
○<晏留>言於王曰: “微臣庸愚, 固不足以參大政. 西<鴨淥谷><左勿村><乙巴素>者, <琉璃王>大臣<乙素>之孫也. 性質剛毅, 智慮淵深, 不見用於世, 力田自給. 大王若欲理國, 非此人則不可.” 王遣使以卑辭重禮聘之, 拜中畏大夫, 加爵爲于台. 謂曰: “孤叨承先業, 處臣民之上, 德薄材短, 未濟於理. 先生藏用晦明, 窮處草澤者久矣, 今不我棄, 幡然而來, 非獨孤之喜幸, 社稷生民之福也. 請安承敎, 公其盡心.”
#45卷-列傳5-乙巴素-03
○<巴素>意雖許國, 謂所受職, 不足以濟事. 乃對曰: “臣之駑蹇, 不敢當嚴命, 願大王選賢良, 授高官, 以成大業.” 王知其意, 乃除爲國相, 令知政事. 於是, 朝臣國戚, 謂<巴素>以新間舊, 疾之. 王有敎曰: “無貴賤, 苟不從國相者, 族之.” <巴素>退而告人曰: “不逢時則隱, 逢時則仕, 士之常也. 今, 上待我以厚意, 其可復念舊隱乎.” 乃以至誠奉國, 明政敎, 愼賞罰, 人民以安, 內外無事. 王謂<晏留>曰: “若無子之一言, 孤不能得<巴素>以共理. 今, 庶績之凝, 子之功也.” 迺拜爲大使者. 至<山上王>七年秋八月, <巴素>卒, 國人哭之慟.
#45卷-列傳5-金后稷-01
○<金后稷>, <智證王>之曾孫. 事<眞平大王>, 爲伊湌, 轉兵部令. 大王頗好田獵, <后稷>諫曰: “古之王者, 必一日萬機, 深思遠慮, 左右正士, 容受直諫, 孶孶矻矻, 不敢逸豫, 然後, 德政醇美, 國家可保. 今, 殿下日與狂夫獵士, 放鷹犬, 逐雉兎, 奔馳山野, 不能自止. <老子>曰: ‘馳騁田獵, 令人心狂.’ 『書』曰: ‘內作色荒, 外作禽荒, 有一于此, 未或不亡.’ 由是觀之, 內則蕩心, 外則亡國, 不可不省也, 殿下其念之.” 王不從, 又切諫, 不見聽.
#45卷-列傳5-金后稷-02
○後, 后稷疾病, 將死, 謂其三子曰: “吾爲人臣, 不能匡救君惡, 恐大王遊娛不已, 以至於亡敗, 是吾所憂也. 雖死, 必思有以悟君, 須瘞吾骨於大王遊畋之路側.” 子等皆從之.
他日, 王出行, 半路有遠聲, 若曰莫去. 王顧問: “聲何從來.” 從者告云: “彼<后稷>伊湌之墓也.” 遂陳<后稷>臨死之言, 大王潸然流涕曰: “夫子忠諫, 死而不忘, 其愛我也深矣. 若終不改, 其何顔於幽明之間耶.” 遂終身不復獵.
#45卷-列傳5-祿眞-01
○<祿眞>, 姓與字, 未詳. 父<秀奉>一吉湌. <祿眞>二十三歲始仕, 屢經內外官, 至<憲德大王>十年戊戌, 爲執事侍郞. 十四年, 國王無嗣子, 以母弟<秀宗>, 爲儲貳, 入<月池宮>. 時, <忠恭>角干爲上大等, 坐政事堂, 注擬內外官, 退公感疾, 召國醫診脈, 曰: “病在心臟, 須服龍齒湯.” 遂告暇三七日, 杜門不見賓客.
#45卷-列傳5-祿眞-02
○於是, <祿眞>造而請見, 門者拒焉. <祿眞>日{曰}: “下官非不知相公移疾謝客, 須獻一言於左右, 以開鬱悒之慮, 故此來耳, 若不見, 則不敢退也.” 門者再三復之, 於是, 引見. <祿眞>進曰: “伏聞寶體不調, 得非早朝晩罷, 蒙犯風露, 以傷榮衛之和, 失支體之安乎?” 曰: “未至是也, 但昏昏嘿嘿, 精神不快耳.” <祿眞>曰: “然則公之病, 不須藥石, 不須針砭, 可以至言高論, 一攻而破之也, 公將聞之乎?” 曰: “吾子不我遐遺, 惠然光臨, 願聽玉音, 洗我胸臆.”
#45卷-列傳5-祿眞-03
○<祿眞>曰: “彼梓人之爲室也, 材大者爲梁柱, 小者爲椽榱, 偃者植者各安所施, 然後, 大廈成焉. 古者, 賢宰相之爲政也, 又何異焉? 才巨者, 置之高位, 小者授之薄任. 內則六官․百執事, 外則方伯․連率․郡守․縣令, 朝無闕位, 位無非人, 上下定矣, 賢不肖分矣, 然後, 王政成焉.
今則不然, 徇私而滅公, 爲人而擇官, 愛之則雖不材, 擬送於雲霄, 憎之則雖有能, 圖陷於溝壑. 取捨混其心, 是非亂其志, 則不獨國事溷濁, 而爲之者, 亦勞且病矣. 若其當官淸白, 蒞事恪恭, 杜貨賂之門, 遠請託之累, 黜陟只以幽明, 予奪不以愛憎, 如衡焉, 不可枉以輕重, 如繩焉, 不可欺以曲直. 如是, 則刑政允穆, 國家和平, 雖曰開<孫弘>之閤, 置<曹參>之酒, 與朋友故舊, 談笑自樂可也. 又何必區區於服餌之間, 徒自費日廢事爲哉?”
#45卷-列傳5-祿眞-04
○角干, 於是, 謝遣醫官, 命駕朝王室. 王曰: “謂卿剋日服藥, 何以來朝?” 答曰: “臣聞<祿眞>之言, 同於藥石, 豈止飮龍齒湯而已哉?” 因爲王一一陳之. 王曰: “寡人爲君, 卿爲相, 而有人直言如此, 何喜如焉? 不可使儲君不知, 宜往<月池宮>.” 儲君聞之, 入賀曰: “嘗聞君明則臣直, 此亦國家之美事也.” 後, <熊川州>都督<憲昌>反叛, 王擧兵討之, <祿眞>從事有功, 王授位大阿湌, 辭不受.
#45卷-列傳5-密友紐由-01
○<密友>․<紐由>者, 並<高句麗>人也. <東川王>二十年, <魏><幽州>刺史<毌丘儉>, 將兵來侵, 陷<丸都城>. 王出奔, 將軍<王頎>追之. 王欲奔<南沃沮>, 至于<竹嶺>, 軍士奔散殆盡. 唯<東部><密友>, 獨在側, 謂王曰: “今追兵甚迫, 勢不可脫. 臣請決死而禦之, 王可遁矣.” 遂募死士, 與之赴敵力戰, 王僅得脫而去, 依山谷, 聚散卒自衛. 謂曰: “若有能取<密友>者, 厚賞之.” 下部<劉屋句>前對曰: “臣試往焉.” 遂於戰地, 見<密友>伏地, 乃負而至, 王枕之以股, 久而乃蘇.
#45卷-列傳5-密友紐由-02
○王間行轉輾, 至<南沃沮>, <魏>軍追不止. 王計窮勢屈, 不知所爲. <東部>人<紐由>進曰: “勢甚危迫, 不可徒死. 臣有愚計, 請以飮食, 往犒<魏>軍, 因伺隙, 刺殺彼將, 若臣計得成, 則王可奮擊決勝.” 王曰: “諾.” <紐由>入<魏>軍, 詐降曰: “寡君獲罪於大國, 逃至海濱, 措躬無地矣. 將以請降於陣前, 歸死司寇, 先遣小臣, 致不腆之物, 爲從者羞.” <魏>將聞之, 將受其降, <紐由>隱刀食器, 進前拔刀, 刺<魏>將胸, 與之俱死, <魏>軍遂亂.
#45卷-列傳5-密友紐由-03
○王分軍爲三道, 急擊之, <魏>軍擾亂, 不能陳, 遂自<樂浪>而退. 王復國論功, 以<密友>․<紐由>, 爲第一. 賜<密友><巨谷>․<靑木谷>, 賜<屋句><鴨綠豆訥河原>, 以爲食邑, 追贈<紐由>爲九使者. 又以其子<多優>爲大使者.
#45卷-列傳5-明臨答夫-01
○<明臨荅夫>, <高句麗>人也. <新大王>時, 爲國相. <漢><玄菟郡>大守{太守}<耿臨>, 發大兵欲攻我, 王問群臣戰守執{孰}便. 衆議曰: “<漢>兵, 恃衆輕我, 若不出戰, 彼以我爲怯, 數來, 且我國山險而路隘, 此所謂一夫當關, 萬夫莫當者也. <漢>兵雖衆, 無如我何, 請出師禦之.” <荅夫>曰: “不然, <漢>國大民衆, 今以强兵遠鬪, 其鋒不可當也. 而又兵衆者宜戰, 兵小{少}者宜守, 兵家之常也. 今, <漢>人千里轉糧, 不能持久, 若我深溝高壘, 淸野以待之, 彼必不過旬月, 饑困而歸. 我以勁卒迫之, 可以得志.” 王然之, 嬰城固守.
#45卷-列傳5-明臨答夫-02
○<漢>人攻之不克, 士卒饑餓引還. <荅夫>帥師數千騎, 追之, 戰於<坐原>, <漢>軍大敗, 匹馬不反. 王大悅, 賜<答夫><坐原>及<質山>, 爲食邑. 十五年秋九月卒, 年百十三歲. 王自臨慟, 罷朝七日, 以禮葬於<質山>, 置守墓二十家.
#45卷-列傳5-昔于老-01
○<昔于老>, <奈解>尼師今之子.[或云, 角干<水老>之子也.] <助賁王>二年七月, 以伊湌爲大將軍, 出討<甘文國>, 破之, 以其地爲郡縣. 四年七月, <倭>人來侵, <于老>逆戰於<沙道>, 乘風縱水{火}, 焚賊戰艦, 賊溺死且盡. 十五年正月, 進爲舒弗耶{舒弗邯}兼知兵馬事. 十六年, (+冬十月)<高句麗>侵北邊, 出擊之, 不克, 退保<馬頭柵>. 至夜, 士卒寒苦, <于老>躬行勞問, 手燒薪 {槱}, 暖熱之, 群心感喜, 如夾纊. <沽解王{沾解王}>在位, <沙梁伐國>舊屬我, 忽背而歸<百濟>, <于老>將兵往討滅之.
#45卷-列傳5-昔于老-02
○七年癸酉, <倭國>使臣<葛那古{葛耶古}>在館. <于老>主之, 與客戱言: “早晩, 以汝王爲鹽奴, 王妃爲爨婦.” <倭>王聞之怒, 遣將軍<于道朱君>, 討我, 大王出居于<柚村>. <于老>曰: “今玆之患, 由吾言之不愼, 我其當之.” 遂抵<倭>軍, 謂曰: “前日之言, 戱之耳, 豈意興師至於此耶.” <倭>人不答, 執之, 積柴置其上, 燒殺之乃去. <于老>子, 幼弱不能步, 人抱以騎而歸, 後爲<訖解>尼師今. <未鄒王{味鄒王}>時, <倭>國大臣來聘, <于老>妻請於國王, 私饗<倭>使臣. 及其泥醉, 使壯士曳下庭焚之, 以報前怨. <倭>人忿, 來攻<金城>, 不克引歸.
#45卷-列傳5-昔于老-03
○論曰: <于老>爲當時大臣, 掌軍國事, 戰必克, 雖不克, 亦不敗, 則其謀策必有過人者. 然以一言之悖, 以自取死, 又令兩國交兵, 其妻能報怨, 亦變而非正也. 若不爾者, 其功業, 亦可錄也.
#45卷-列傳5-朴堤上-01
○<朴堤上>[或云<毛末>.], 始祖<赫居世>之後, <婆娑>尼師今五世孫. 祖, <阿道>葛文王; 父, <勿品>波珍湌. <堤上>仕爲<歃良州>干. 先是, <實聖王>元年壬寅, 與<倭>國講和, <倭>王請以<奈勿王>之子<未斯欣>爲質. 王嘗恨<奈勿王>使己質於<高句麗>, 思有以釋憾於其子, 故不拒而遣之. 又十一年王子{壬子}, <高句麗>, 亦欲得<未斯欣>之兄<卜好>爲質, 大王又遣之. 及<訥祗王>卽位, 思得辯士, 往迎之. 聞<水酒村>千{干}<伐寶靺>․<一利村>干<仇里迺>․<利伊村>干<波老>三人有賢智, 召問曰: “吾弟二人, 質於<倭>․<麗>二國, 多年不還. 兄弟之故, 思念不能自止, 願使生還, 若之何而可?” 三人同對曰: “臣等聞<歃良州>千{干}<堤上>, 剛勇而有謀, 可得以解殿下之憂.”
#45卷-列傳5-朴堤上-02
○於是, 徵<堤上>使前, 告三臣之言, 而請行. <堤上>對曰: “臣雖愚不肖, 敢不唯命柢{祗}承.” 遂以聘禮入<高句麗>, 語王曰: “臣聞交隣國之道, 誠信而已. 若交質子, 則不及五霸, 誠未{末}世之事也. 今, 寡君之愛第{弟}在此, 殆將十年. 寡君以